陈向华,洛阳市孟津区农技站农艺师,1996年从安阳农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至今已经26年。因为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她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一颗赤诚之心,一腔热血根植于沃土,一片深情奉献给农业,将青春汗水挥洒在孟津大地上,为孟津县的农业增产作出了不懈努力。
小麦丰收的守卫者
今年春季气温像过山车一样上蹿下跳,变化剧烈,升温与寒流互动频繁,如何保障粮食丰产增收,极大地考验着技术人员的能力。针对可能出现的灾害天气,作为洛阳市孟津区农技站的副站长,陈向华带领技术人员提前制定了防灾减灾措施,制定印发《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意见》,进村入户发放张贴,指导农户对麦田分类管理。3月16日一场暴雪袭来,她又紧急编写了《小麦冻害补救措施》,通过孟津区农办微信工作群,扩散到全区各镇各村各组的群众手机上,使孟津区的小麦基本未受到冻害的影响。
今年5月初,陈向华指导会盟和平乐两镇的“一喷三防”工作,从药剂配置顺序、用药量到无人机飞行的高度、速度和喷幅宽度,她每天都要到现场督查指导。早上天蒙蒙亮就要赶到田间,一天少则5架飞机,多则12架飞机作业,丝毫不敢松懈。当地村里的村干部说:“有我们在田里盯着,你们不用跑过来看啦。”但是,不到地里看看,陈向华总是不放心,她说,只有站在绿色的田野里,嗅着麦草的清香,看着眼前麦穗的摇摆,一副丰收的模样,心中才无比的踏实舒畅。
初夏小满后,小麦即将成熟收获前,气候异常,阴雨天持续,眼看金黄色的小麦因阴雨早衰变褐,陈向华立即着手编写了《应对当前麦收期间降雨天气影响的措施》,组织55名技术指导员分镇包村,进村入户发放,动员群众抢收小麦。冒雨到各镇田间查看小麦受灾情况,联系种粮大户,给出应对意见,降低种粮大户损失。
孟津区扣马村小麦示范户李亚辉说,今年他的小麦丰收多亏了陈向华。李亚辉是当地的小麦示范户,有10亩小麦去年12月20日才种上,冬前看不见苗,非常着急。陈向华了解情况后,给他送技术资料、讲管理方法、督促着他冬前浇水、春季追肥、预防倒春寒、喷施叶面肥促进弱苗转壮苗,还不时去地里看看他的小麦长得咋样、有病没有,有虫了怎么防治。就这样,李亚辉的那10亩晚播小麦亩产都在550公斤以上,每亩至少提高了50公斤产量。
每年的6月初,是陈向华最欣慰的时候,那时在孟津的大地,麦穗饱满,麦浪翻滚,收割机在往返穿梭,看着丰收的麦粒从收割机机舱里吐出,装满口袋、装满车,和农民开心的笑容,她常常不由得潸然泪下,在那一刻,她觉得所有的辛苦、所有的劳累、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新技术推广的践行者
麦收过后,就是秋播,又是新一轮忙碌的开始。今年陈向华的主要精力放在玉米、玉米大豆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上,因为这是新型种植模式,需要下大力气推广。她制作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PPT,给55名技术员做了技术培训,提升技术指导员的业务能力,更好的开展指导服务。她紧盯种植大户,逐户讲播种方法和注意事项,谁开始播种了就去他家地里看看,为的是种足种好复合间作,为当地群众起到示范引领。在麦茬地里来回穿梭,坚硬的麦茬扎得她脚踝伤痕累累。
在下乡指导间隙,陈向华还抽出时间在基地里安排玉米大豆带状间作试验示范,通过示范种植,筛选出适合孟津区的玉米、大豆新品种和带状复合种植的新品种。从试验规划设计、田间划线、品种选择、种植模式,到找工人点播、小楼播种、机械播种到大豆播种覆土不严又人工覆土,她都是身先士卒,不怕惧高温太阳晒,不畏酷暑不怕烦。
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补助项目中,陈向华被遴选为技术指导员,被聘为技术专家组玉米首席专家。为提高业务水平,除平时注意学习各种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她有机会就下乡实践,把书本知识和田间指导结合起来,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学习培训,跟着专家教授学、跟着领导学、跟着种植大户学、跟着网络学,充实专业知识,积累实战经验,做55名技术指导员的技术后盾,更好的为农业科技示范户服务,为孟津农业服务。
抗灾减灾的先行者
除了在粮食生产关键时期编写印发粮食作物管理技术资料,组织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下田发放、指导群众搞好粮食作物管理。陈向华还应对突发天气编写了《应对倒春寒天气小麦管理意见》、《小麦“一喷三防”技术》、《应对当前麦收期间降雨天气影响的措施》;7月底,编写了《连续降雨后农作物田间管理措施》;大豆田虫害多发时,编写了《大豆中后期管理措施》;8月26暴雨,连夜编写了《强降雨后秋作物管理措施》。在突发天气面前,力求准确及时把应对措施送达到群众手中,最大限度减轻因灾损失。
种粮大户庆瑞峰今年在原水稻地改种玉米,陈向华去看了他的玉米,就建议他在靠近水渠的地角处挖个深坑,在坑左右两边都挖一条沟,防止下大雨,田间积水无法排除。在7月底,连阴雨加上暴雨,田间出现积水,庆瑞峰对陈向华说:“幸亏听你建议在地头处挖了坑,地里的水都能汇集到水坑里,用水泵抽了好几个小时才抽完,要不是玉米产量肯定会受很大影响,你们技术员真是真心为我们老百姓着想啊。” 面对赞誉,陈向华说:“我作为一个从事农业生产管理的工作人员,最应该为农户考虑,为国家粮食生产考虑,这是我们应做的工作。”
秋作物生长在最热的季节,陈向华顶高温冒酷暑奔走在孟津区的大地上,查看玉米长势、大豆的虫情、作物受旱情况等,全面掌握秋粮生产趋势,及时提出管理意见,通过包村技术指导员宣传发放到村组群众手中。再把技术员收集到的情况汇总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7月中旬,眼看土壤水分不足,玉米叶打卷,陈向华就在种植大户群里呼吁:种植户不要等天降雨,利用一切水源,抓紧给玉米浇水,确保玉米抽雄前后不能受旱,浇水后趁墒追施10公斤尿素。在给粮食作物防治病虫喷药时,同时加入叶面肥,增强植株抗性。种粮大户李金龙对她说:“你不种地,比俺们种地人还操心。”
种粮大户范红星在7月中旬电话联系陈向华,说自己的玉米大豆复合间作田有病虫危害,不知道如何用药。当时,陈向华正在下乡核查耕地轮作面积,便抽空赶到去他家地里查看,发现大豆上有青虫,玉米上有玉米螟危害,给出治疗建议后便赶回去工作,甚至连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后来范红星多次向陈向华表示感谢,陈向华总是笑着说:“农业人不容易,其实能给你解决问题,我就很有成就感,这就足够了。”
破百家农技疑惑,解千家增产难题。她把农村当舞台,把试验当乐趣,把奉献当己任,将先进适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和农民群众手上,打通为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粮食生产提供技术保障,用青春和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农技人员对事业的无限执着。
(张 锐)
上一篇:河南临颍:再次发现一个冬瓜王
下一篇:全域兴趣电商 深耕农产品产业带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