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详情

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 冲击产量“天花板” 打造中国“金饭碗”

2023年10月30日| 浏览:2603次| 字体:
分享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我们的粮食生产是靠天吃饭,手里端的是‘泥饭碗’;改革开放以后,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迅速得到解放,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层出不穷,我们的饭碗越来越结实,全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高位增长,‘泥饭碗’渐渐变成了高产稳产的‘铁饭碗’;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冲击小麦单产的天花板,不仅要吃得饱,而且要吃得好,我们要以丰盛的粮食生产,打造中国‘金饭碗’……”10月27日,位于新乡县朗公庙镇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我国著名小麦育种家、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正和他的团队成员一起,指导小麦播种。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个一年一度的麦播工作,茹振钢已经干了40余年,从当年的青春年少到现在的年逾花甲,变了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他始终如一对小麦的爱。而他培养的学生也如他培育的小麦一样,活跃在黄淮大地。

建国初期,作为黄淮海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亩产仅有200斤左右,群众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人均口粮中粗粮占比很大。提高小麦产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981年,茹振钢师从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河南科技学院前身)农学系第一代育种人黄光正教授从事小麦育种科研,全程参与了百农系列第一个大品种百农3217的选育。百农3217以高产、稳产、早熟、适应性广的特点闻名全国,推广面积近2亿亩,让黄淮地区农民一亩地多收二三百斤小麦,共增产小麦160多亿斤,结束了黄淮地区老百姓几乎全年吃粗粮的历史。

在以后的岁月中,茹振钢教授主攻抗病虫优质小麦的新核型创建与基因工程育种等尖端技术,相继培育并推广了家喻户晓的百农系列小麦品种——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矮抗58、百农4199等,解决了高产与抗病的关键问题,累计种植近4亿亩,增产效益达300多亿元,为河南省及黄淮地区的小麦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百农64、矮抗58、百农4199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品种。

百农64是我省第一个在生产中大面积亩产超千斤的小麦品种。在1998年通过审定时,河南小麦品种审定委员会这样评价百农64(审定名为豫麦54):一般亩成穗40万~43万,穗粒数平均33,高产稳产,一般亩产1000~1100斤,高达1200斤。此后,百农64迅速风靡黄淮麦区,被当时的农业部列为跨省区重点推广品种,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陕西、湖北等省区迅速推广,最大年种植面积2000多万亩,累计推广7600多万亩,增产效益在16亿元以上,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新品种后补助二等奖。

与百农64相比,茹振钢教授团队育成的矮抗58成功解决了小麦高产大群易倒伏、矮秆品种易早衰、高产品种品质不优和稳定性差、稳产性与广适性难结合等种子培育的四大技术难题。投入生产应用后,矮抗58历经零下16摄氏度低温、八级大风、短时暴雨、冬春连旱、倒春寒等灾害性天气的考验,“抗寒、抗倒、抗病、高产、稳产”等综合优势明显,灾年不减产,丰年更高产,短短几年便成为黄淮麦区的特大小麦品种。

矮抗58从2005年推广到现在,已经累计推广了3亿多亩,增加小麦产量300多亿斤。在不同地区增产效果都非常显著,平均亩产一般是在每亩1300到1400斤,一般比原来的品种亩产能够增加150到200斤,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被誉为“黄淮第一麦”,为河南小麦生产在遭遇特大干旱等恶劣气候的情况下实现十几年连增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关于这个品种,最直接的说法是,矮抗58播种面积最大的年份,全国小麦产量八分天下有其一,媒体报道的“全国八个馒头有其一”,最早指的就是矮抗58。

百农4199是茹振钢教授带领团队2017年培育的全国首个高光效小麦。该品种表现为光合效率高,光饱和点高、补偿点低,既耐强光又耐弱光。用茹振钢教授的话说,百农4199就像一个爱学习的好学生,起得早、睡得晚,中午还不休息。跟普通小麦相比,百农4199穗光效提高近40%,叶光效提高10%以上,一般亩产1400~1500斤,比“黄淮海第一麦”矮抗58亩产高200斤左右。百农4199年种植面积连续5年居全省前3位,连续3年居黄淮海前5位。

今年冬小麦播种植期间,农民对百农小麦有了更多选择,因为,茹振钢教授团队育成的百农5819、百农8399、百农4299三个高产抗逆新品种先后通过我省或国家审定,我省小麦又一次迎来了增产提质的历史机遇。另外,还有一批高光效、高产、优质类型的新品系正在加紧试验示范。

近年来,茹振钢小麦育种团队依托省内外160余家优势企业,在河南、安徽、山东、江苏、陕西等多省实施示范、繁育、推广一体化,“多点生产、同步供应”,建立“百亩攻关田、千亩样板田、万亩高产示范基地”的原种繁育与高产展示,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的高标准示范样板,使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得到了大面积示范推广。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国人要把小麦芯片紧紧地攥在我们自己手中,必须牢牢掌握住小麦的话语权。”茹振钢介绍,在黄淮平原的土壤、气候条件下,近期小麦亩产1800斤的目标基本实现;中期亩产2000斤的目标正在接近;小麦单产的“天花板”是每亩2800斤,相信我们中国科学家会率先发起冲刺。(郭俊娟 胡喜贵)

上一篇:“田秀才”指导农技科普 保生产

下一篇:郑州科技惠民项目“优质蔬菜新品种及机械化生产示范”召开观摩会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4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